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这个桃李芳菲的四月,为进一步推进曹妃甸区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开展,实现疫情期间服务读者不间断的社会责任,曹妃甸区图书馆已联合同方知网(北京)技术有限公司于4月12日至30日,共同展开了“ 满城书香”经典主题阅读活动。活动期间,每周二将通过“曹妃甸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布经典主题推文,内容以经典阅读、名家诗词赏析、家书文化、非遗文化四大主题为主,带您尽情感受经典,品味书香。本期主题:“名家诗词赏析”。
中国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唐诗和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璀璨明珠。唐代是我国发展历史中较为强盛、团结和繁荣的一个朝代,在相对稳定的社会氛围和较为富足的物质生活环境支撑下,唐代的语言文化得以发展,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歌赋。本文从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分别选择了《灵隐寺》、《望岳》、《卖炭翁》、《蝉》四首唐诗进行赏析,感受不同时期的唐诗魅力。宋词则标志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与唐诗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本文也带来了宋代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和苏轼的《定风波》,邀大家一同感受宋词的绮丽悠扬,唐诗的典雅雄壮。
宋之问是初唐名家,他的五言诗写得精丽缜密,《灵隐寺》便是其名篇之一。寺在杭州西湖西北武林山下。
在杜甫诗集中,咏岳诗作,共有三首,分咏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和东岳(泰山)。这首《望岳》是以泰山为吟咏对象的,约写于开元二十四年(736),作者“忤下考功第”后漫游齐(山东)赵(河北)一带时。诗人好象一位技艺高超的摄影大师,巧妙娴熟地调动了时空因素,采用广角镜头,摄下了东岳泰山高峻挺拔的雄伟景象,表现了自己豪迈乐观的旷达胸怀。
唐·白居易
作者抓住卖炭翁的希望这条主线来写。卖炭翁的初愿是能烧一车炭,这个愿望通过辛苦的“伐薪烧炭”获得了;卖炭翁二愿天寒,巧因“夜来城外一尺雪”而实现;卖炭翁三愿运炭入城,靠“牛困人饥”而“辗冰辙”得以实现;卖炭翁四愿满足“身上衣裳口中食”,这是他生存的最低要求也是卖炭翁最大的愿望,却被“半匹红绡一丈绫”打碎了。卖炭翁的前三个愿望,或靠天成,或因人为,全部得以实现,而他最基本的愿望却无情的被黄衫儿打碎了,前三个愿望的实现与第四个愿望的破灭互相反衬更加突出了卖炭翁可怜可悲的境遇。反衬手法的运用也正是本诗的最大特色。
此诗借咏蝉以抒写作者自己的遭遇和怀抱,系咏物诗。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咏物与抒怀相结合,不脱不粘。诗的前四句写居高食露、树丛悲鸣,切合蝉的特点;但声中含恨,怨树无情,分明又有人的感情,蝉人难分,融为一体。第五、六句写人,但又是由蝉引起,人的遭遇与蝉有相似之处。最末二句双写蝉人,互相结合。故咏物切合于物,又不粘滞于物,写人抒怀不沾滞于物,但又不完全脱离于物,不落痕迹,因而是最上乘的写法。写蝉或隐或显,写蝉写人或分或合,错综变化,细腻传神。
此词为李清照早期惜春之作。抒情女主人公原来希望以沉醉、浓睡来排遣自己伤春的情怀,然而酣睡一觉醒来,酒意还未全消,天已亮了,昨夜一场骤风狂雨,不知花事如何?想应落红无数。当侍女卷起帘儿时,她抱着一线希望,试问一声,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 “海棠依旧”。
炼词精奇是本词的又一特点,“绿肥红瘦”四个字,写活园中海棠,脍炙人口。且不说词以“绿”代叶、以“红”代花,已极精炼、生动形象,那“肥”、“瘦”二字更是独创。一般来说,肥、瘦总用来形容人或动物,可李清照却用来形容娇弱的海棠和雨水滋润过的绿叶,把红花的凋零、绿叶的茂盛写得栩栩如生,真是“语新意隽,更有丰情”(《草堂诗余隽》卷二),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而贬谪黄州已然两年,从“心衰面改瘦峥嵘,相见惟应识旧声”的痛苦心境中也已逐渐解脱了,他要买田以终老于黄:“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稻田以充饘粥耳”(《书买田事》)。这年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三十里外的沙湖去买田,归来途中遇雨,时雨具已先被拿走,同行之人举步艰难、十分狼狈、而苏东坡却坦然信步、吟啸徐行,并作了这首著名的《定风波》词。从词序所述情况来看,东坡此次所遇之雨,来势不小,然而,词人一起首,就以十分藐视的笔调叙及:“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场席天卷地的风雨,被词人“穿林打叶”四字轻轻带过,更兼以“莫听”、“何妨”分别引领,更给人以意态潇洒、悠然信步之感。——这是在沙湖道中的漫步,也是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的漫游。
内容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科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