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是我国古老且富有民族特色的无码弹拨乐器。传说原始时代神农氏曾“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最初的琴,据说有五弦。后文王、武王各增一弦,琴在西周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它经常与瑟或加上鼓等乐器在祭祀时演奏,《诗经》中有“琴瑟友之”、“琴瑟击鼓,以御田祖”就是指此而言。今天就跟随小编的脚步一起去探索古琴背后的历史故事吧~
古 琴 历 史 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最古老、最富代表性的乐器之一。中国古代有“四大名琴”之说,分别是齐桓公的「号钟」、楚庄王的「绕梁」、司马相如的「绿绮」和蔡邕的「焦尾」。 关于琴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诗经》,周朝时,古琴除用于郊庙祭祀、朝会、典礼等雅乐外,也盛兴于民间,如《诗经·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鼓钟》:“鼓钟钦钦,鼓瑟鼓琴”等作品里都有提到琴在民间的使用。 西周时的钟仪是现存记载中最早的一位专业琴人。据史料记载春秋时诸侯宫中都有琴家。在先秦时期琴被用于伴奏和演唱,称为“弦歌”。战国时期随着音乐的发展,琴乐也得到了很大地发展和普及,从而涌现了大量的琴人。 琴的型制于东汉晚期确定。东汉至魏晋时期,琴在士人中非常流行。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原书已佚,经后人辑录成书,还作有琴曲5首,合称“蔡氏五弄”,又传他曾用灶余焦木制成著名的“焦尾琴”。
音 韵 清 越 -有幽而和畅- 《太音大全集》有言:人若有德,高山仰止;琴若有德,景行行止。琴乃君子之器,象征正德之气。音韵清越,有幽而和畅,古琴与生俱来超脱淡远的气质,颇具君子之风。古琴的音色含蓄 ,似深山里智者的吟诵,又如世外仙客的轻声歌咏,让人一洗尘心,忘却世间浮华~
—END— 更多视频故事请关注晨星·历史故事库 图片来源:摄图网、千库网
来源:晨星创文
编辑:梁金凤
校审:陈洪新
责编:丁景发
上一篇:曹图展览||看宋“潮”的体育运动
下一篇:曹图展览||用诗词播报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