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图展览】诗韵“廉”风:清正在德,廉洁在志(第1期)
时间:2024-04-10 访问量:1075
在如浩瀚星辰般的诗词中,有一些有诗人为我们留下了带着清廉劝诫、高洁操守、不忘初心的诗句。他们淡泊名利,清心直道;关心民众,体恤民疾;公正廉洁,励精图治,深受大家的喜爱和推崇。因此他们写下诗词传诵千古、流芳百世,但诗词中所表达出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去学习。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关于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意见》,我馆特开展“廉洁文化”的系列诗词分享,传递廉洁声音,营造风清气正、崇廉尚廉的文化氛围。
石灰石经过千锤万凿才得以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
《石灰吟》是明代政治家、文学家于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托物言志,采用象征手法,字面上是咏石灰,实际借物喻人,托物寄怀,表现了诗人高洁的理想。全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感染力很强;尤其是作者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更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诱惑,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
于谦,字廷益,号节庵,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军事家、政治家。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明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明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的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于谦居官清廉。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时,人们买些当地的绢帕、蘑菇、线香等土特产分送回京的朝贵,他没有接受。同时还写了一首诗《入京》证明心迹:“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人上山采石时,采到一块宝玉,他担心别人会来抢,想拿出去卖,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来想去,他决定把这块宝玉送给京城里的大官。于是,他来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献上宝玉。子罕觉得很奇怪便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为什么要献宝玉给我?我可从来不收别人的任何礼物。”那人以为子罕怀疑这是一块假玉,就答道“这块玉我请玉匠看过,确实是一块真玉,价值连城,所以我才送给你。”子罕说“我把不贪的品格当作珍宝,你把这块玉石当作珍宝,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俩都丧失了珍宝,不如你我还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宝吧!”那人跪下恳求道“我们小百姓,拿着这样珍贵的东西,是不敢出门的,我把它献给你,是为了免于灾祸。”子罕就让那人暂时留下,请玉匠把那块宝玉雕琢好,然后帮他卖掉,把所得的钱全部交给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这个故事见于《左传·襄公十五年》。后来,人们就用“不贪为宝”这句成语来形容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清正廉洁,清正在德,廉洁在志。要顶住千千万万的诱惑,经过千锤万击的磨练才有高尚的情感、坚韧的意志、清正的品格。廉洁,不仅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还是一种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对己的要求。小编今天的故事就分享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吧~
来源:晨星创文
编辑:梁金凤
校审:陈洪新
责编:丁景发